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程灿灿 左晨阳 叶雨雪
导语:在太行山腹地,河南林州的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学生、画家支起画架,将赭红色的崖壁、错落的石板房定格在画布上。林州市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近年来通过发展”写生经济”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山区乡镇向文旅艺术特色小镇的转型。艺术如何改变一座深山小镇的命运?我们走访了写生基地老板、村民、艺术家和游客,试图还原这条独特的“颜料经济链”。
“石头里长出的画廊”:从贫困山村到“中国画谷”
拍摄:程灿灿 此照片拍摄于谷文昌故居村落里的一处角落,这里坐着前来写生的学生们
“20年前,这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65岁的村民郭大爷回忆。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因遍布页岩得名,过去村民靠采石为生,直到2000年代初,一群美院师生偶然发现这里的风光——太行山峡谷的断层崖壁,色彩层次如天然油画;石板房群落,屋顶用片岩叠压,极具几何美感;四季光影变幻,春季山桃点缀,秋季层林尽染。曾有国际知名纪录片导演刘海平探访石板岩后惊叹不已:“这里的山水、建筑、人文之美,不亚于美国的摄影胜地科罗拉多大峡谷,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也可以叫作中国的画谷。”众人共议,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亲笔题写“中国画谷”。由此,“中国画谷”诞生在红旗渠蜿蜒而过的太行山下。
“山谷里的调色经济”∶一条产业链的兴起
拍摄:程灿灿 此照片拍摄于谷文昌故居村落山脚下,有一位学生对着这古村落进行写生
这是在谷文昌故居村落下的写生的学生,像这样的写生群体数不胜数。写生经济为石板岩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统计,2022年小镇写生相关产业总收入达3.2亿元,人均增收超过2万元。
拍摄:程灿灿 此照片拍摄的是石板岩小镇上的一家写生用品超市
最初的写生经济只是简单的食宿接待,村民将闲置房间改造为画室兼宿舍,按日收取低廉费用。随着人流量激增,小镇开始出现专业化分工:有人专攻写生基地运营,有人提供模特租赁服务,有人开设画材商店,甚至衍生出作品装裱、物流托运等配套业务。目前全镇已有写生基地近百家,可同时接待1.5万人,相关从业人员占全镇劳动力的60%以上。
拍摄:叶雨雪 此照片拍摄的是当地老人用玉米皮编制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小花篮
这是当地人用玉米皮编制的小篮子,体现了当地浓厚的风土人情。一些老人在闲暇之余编制这些小篮子然后拿到景区去售卖,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营生收入,也创造了更多丰富的经济价值。
拍摄:程灿灿 拍摄的是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 石板岩镇上的小吃摊组成的商业街,包括各种各样的美食、文玩和文创产品
拍摄:左晨阳 此照片拍摄的是林州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 石板岩小镇的夜景,在石板岩大桥上人们来往纷纷
山谷里的调色经济,不仅为写生产业带来了繁荣,也为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 石板岩小镇的旅游经济带来了繁荣。随着林州“中国画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写生群体,而且也吸引了社会上慕名而来的画家、建筑师、游客等。巨大的游客量,催生了周边的小吃经济。
“被围观”的村庄:艺术介入下的乡土变迁
艺术浪潮冲击着传统山村的生活,既有新职业的产生,有村民当起“写生模特”,举着烟袋坐3小时,称“比种玉米挣钱”;又有文化冲突,有老人拒绝被画,“觉得晦气”,年轻人却开起小红书账号直播写生场景。此外,一位当地民宿老板告诉我:”过去我们只提供床位,现在要懂色彩搭配,知道哪个角度的光线最美,甚至要研究各美院的写生偏好。”这种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使得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 石板岩逐渐从单纯的写生场所升级为综合性的艺术体验区。
拍摄:程灿灿 此照片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美术里的新时代”活动结束后参与人员的合影留念
与此同时,艺术元素的注入也在改变着小镇的文化气质。每年举办的”太行山艺术节”、”中国石板岩写生作品展”活动,也包括此次出行遇到的2025年6月24日在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 石板岩小镇上东方美术馆门前举办的“美术里的新时代”活动,都使这个深山小镇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石匠告诉我:”以前觉得我们这穷山沟没出息,现在天天看学生们画这些老房子,才发现它们原来这么美。”这种价值认知的转变,或许比经济数字更能体现发展的质量。
太行脚下商业化的隐忧:原真性正在流失
拍摄:程灿灿 拍摄于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 石板岩镇上的一家纪念品店,里面摆放有各种各样的手串
随着客流激增,隐忧逐渐显现。傍晚时分,新建的仿古商业街上,连锁奶茶店与”太行山文创馆”比邻而居。几位受访学生表示失望:”我们去年来的那条老街,现在变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过度商业化正在侵蚀石板岩的核心吸引力。某高校艺术系主任坦言:”今年我们考虑更换写生基地,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变得太’精致’了,学生很难捕捉到原生态的生活场景。”数据显示,虽然总客流在增长,但平均停留时间从2018年的5.3天降至2023年的3.1天。本地文化研究者杨国庆指出悖论:”写生群体追求的是未被商业化的’本真’,但他们的到来必然带来商业化。如何平衡是关键。”
调色板上的新颜色:寻求艺术与生活的平衡点
面对这些问题,当地政府开始尝试引导产业升级。一些有益的尝试已经展开:镇政府出台了《石板房保护条例》,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补贴;部分基地推出”艺术+研学”的深度体验项目,引导游客超越浅层写生;电商平台的引入帮助当地艺术家直接对接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未来发展的关键,或许在于将”写生经济”升级为”创意经济”。正如一位文化学者所言:”真正的艺术经济不应该只是消费景观,而应该共同创造价值。
结语:当画笔与石板相遇,产生的不仅是美丽的画作,更是一种新的生存可能性。石板岩镇已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写生目的地之一,融合了自然风光、艺术创作与乡村振兴,是美术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圣地。在艺术与生活的交界处,在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中国乡村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
作者:程灿灿 左晨阳 叶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