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的故事始于1946年,1根扁担,4名共产党员,5间石板房,1821元冀南票,演绎出一部感人的创业史。
石板岩镇,隶属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中,地处林州市石板岩太行画谷旅游度假区的太行深山峡谷之中,全镇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约114平方公里。石板岩镇人民政府位于石板岩镇西北区,“扁担精神”的发祥地石板岩供销社位于集镇中心。
太行山
拍摄:杨红玲
陡崖上的起点
1946年7月,当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四名共产党员拿着1821元冀南票(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走进石板岩镇时,眼前是群峰环抱的险峻环境。
这个位于太行山腹地的乡镇,连接外界的只有令人胆寒的“阎王鼻子”、“手扒崖”、“蒙眼道”等险峻鸟道。面对几乎与世隔绝的村落,他们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石板岩供销社
拍摄:蒋静茹
“这里山大沟深,唯一能运送货物的是肩上的一根扁担。”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介绍。照片上,职工们挑着扁担行走在悬崖边的小道上,下面是万丈深渊。
扁担成了生存工具,也成了精神象征。职工们头天从山外挑来食盐、煤油等商品,第二天卖出。“一根扁担挑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成了最真实的工作写照。这种一根扁担起家,艰苦奋斗创业的精神也成为日后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的源头。
“十不怕”的精神
在纪念馆展厅,一张“十不怕”口号展板前围满了参观者:“不怕山高路远,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刮风下雨,不怕酷暑严寒;不怕河水挡道,不怕冰雪阻拦……”
这不仅是口号,更是每天50多公斤货物、50多公里山路的真实挑战。纪念馆内陈列的实物见证着那段岁月:用了40年的杆秤早已磨去了刻度,马灯的铁皮外壳布满凹痕,帆布鞋底磨穿了又补。
扁担精神纪念馆展品
拍摄:蒋静茹
越是险峻,越显担当。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供销社职工上山时挑着日用品和农资,下山时挑回农副产品。一根扁担,连接起城乡的生命线。
纪念馆里的震撼
工程简介
拍摄:杨奕珂
2013年落成的扁担精神纪念馆,如今已成为全国供销合作社传统教育基地。纪念馆占地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平方米,六个主题展厅完整呈现了“扁担精神”的诞生与传承。开馆两年间,共接待560余批、114580人参观学习。目前,纪念馆已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教育实践基地、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传统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拍摄:蒋静茹
在展馆大厅,青铜铸就的躯体如劲松般挺拔矗立,面容微扬,深邃的眼光中目光如炬,穿透历史的迷雾与层峦叠嶂,仿佛凝望着那条由信念铺就、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纪念馆里陈列着160件实物,480张图片,6个实景,以真实的图片、实物和简洁的文字,图文并茂、影像结合,将这段深刻的历史淋漓尽致的展现到游客面前。
在展馆内,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党龄光荣的15年老党员。他动情地说:“从这些珍贵的展品中,我深切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员那种令人敬仰的大无畏精神、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和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他坚定地表示:“我必将这种闪耀着光辉的精神,全心全意地带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当话题转向扁担精神的传承时,这位朴实的党员郑重承诺:“我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自己的子女传承勤劳朴实的品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
精神的传承
扁担精神纪念馆内,一根榆木扁担躺在展柜中。它曾穿梭于“阎王鼻子”“手扒崖”的万丈绝壁,挑起了1946年供销合作社的创业史,也挑起了共产党人“一根扁担创家业,两个肩膀担真情”的信仰。79年后,扁担虽已“退役”,但精神的火种却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抽芽。
当我们在展馆谈起“扁担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传承的必要以及如何传承,我们的老师给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她坚定地说:“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必像老一辈一样在艰苦的条件下跋山涉水,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来生动的阐释扁担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她相信,小孩子稚嫩的肩膀也可以承担起沉甸甸的责任。
从《河南日报》报道的“一根扁担创家业”到《人民日报》聚焦“山里人心上的供销社”,太行人民坚韧的声音传到了全国各地,响应着社会主义前进的号角。

拍摄:蒋静茹
扁担精神诞生在石板岩,开花在全中国。在展馆展出的连锁配送网络分布图中,红旗所在的地方都是供销社的网点,如今供销社以更加现代化的形式存在,继续服务着人民群众。
游客挑扁担
拍摄:孙培林
扁担早已退出现代物流体系,但展厅的结尾处,五百字的结束语诉说着“扁担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的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带走的不只是照片,还有那根无形的“扁担”——它正化身成千万种形式,继续挑着时代赋予每个奋斗者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杨奕珂 蒋静茹 杨红玲 孙培林